解方將軍紀念館 同城快店
地址:東豐縣小四平鎮 [查看地圖]
交通路線:
營業時間:
解方,1908年11月出生在東豐縣小四平鎮四平村,于1984年4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歲。他早年留學日本,于1936年4月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歷任中央情報部三局局長、三五八旅參謀長、東北民主聯軍副參謀長、十二兵團參謀長、高等軍事學院教育長、后勤學院副院長等職。曾當選為黨的七大代表,全國第一屆人大代表和全國第六屆人大常委會委員。1955年解方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一、建館歷程
為了紀念解方將軍光輝的一生,緬懷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對當地青少年學生、黨員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小四平鎮黨委、政府于2008年在市委宣傳部和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開始謀劃解方將軍紀念館的建設工作,2009年籌資建解方將軍塑像,去北京同解方將軍的小兒子解海南見面,對解方將軍的事跡有了進一步的了解。2010年經請示縣委縣政府統一,開始立項籌建紀念館,年末土建結束,紀念館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10平方米,一樓展示廳,展出實物64件、照片100余幅。二樓為多功能室,可容納130人,擁有電腦、投影儀等設備,三樓為討論交流活動室。2011年開始裝修布展,在2011年5月16日成功迎接省黨史委舉辦的“尋訪紅色革命足跡活動”,6月16日遼源市紀念解方將軍座談會在此召開,解方將軍的長子解延風,孫女解宇飛,解小竟以及東豐籍現役將軍,省、市、縣部分領導參加了這個活動,2011年7月2日紀念館正式面向公眾免費開放。
紀念館對公眾開放之后,每年可接待參觀游客6000人左右,特別在清明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節點,來此舉辦各種紀念活動的絡繹不絕,目前解方將軍紀念館被確定為省級黨史教育基地和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二、館內展出內容
(一)一樓共分為四個展區,按時間順序劃分。
1.第一展區
時間從1908年至1949年,記錄解方從出生至1949年11月參加廣西戰役前的歷史,重點介紹解方從一名普通學生能轉變成一名無產階級戰士的過程。主題詞為“積極抗日、救國救民”。
內容:1908年11月7日,解方出生在吉林省東豐縣小四平鎮五朵蓮花山腳下,1916年在小四平公立小學讀書,后來考入奉天省立第三中學,1927年春,張作霖為了壯大東北奉系軍閥的實力,擬派包括其二子張學銘在內的一批學生去日本學習軍事。張學銘看重解方的人品和才學,特邀他赴日陪讀,解方在聽人轉告之后,婉言謝絕,表達了自己想要報考醫學院,將來懸壺濟世的打算。張學銘得知解方拒絕了自己的請求后,向他大哥張學良作了匯報,張學良出于對解方的“愛才”之心,傳給解方“大醫醫國”四個字,張學良的話對解方而言不啻于醍醐灌頂,在心里打開了一扇窗,于是他答應了張學銘的要求,被張學良資助保送,與張學銘等一起去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二十一期步兵科留學,由于在陸軍大學留學期間解方刻苦努力、勤奮好學很快成為出類拔萃的高材生。他的軍事技能,如騎馬、射擊等練的很精,尤其射擊常獲十槍百環的滿分;在最重要的戰術課上,教官總是將他的作業列為樣本,并令其為全班實地示范。1928年春,解方在日本陸軍第三師團第六聯隊當兵,同年5月,中日在山東發生軍事沖突,是為“濟南慘案”,日本該聯隊奉調增援在華的日本侵略軍,解方在激憤之余,離隊以示抗議。1930年夏天,解方學習期滿。他的成績是眾所周知的第一名,但校方對其離隊抗議增援侵華日軍的反日行動耿耿于懷,硬行降為第三名。1930年,東北集團的地盤擴展到華北,張學銘任天津市長和市公安局長兩個關鍵職務,因張學銘獨力難支,便要解方和孫銘九、賈陶、黃冠南一起協助張學銘處理天津復雜的軍事和外交事宜,1931年土肥圓賢二圖謀策動天津暴亂,奪取天津及塘沽港,成立偽政權,再以此橫掃河北。在11月8日晚、26日發動了兩次天津事變都被解方打敗,后來天津事變開始進入邊打邊談、晝打夜談的新階段,剛滿二十三歲的解方受張學銘委托、亦文亦武,參與對日交涉。在兩個不同而又相關的戰場上,他同樣干的漂亮。
1936年4月,由劉瀾波和苗渤然介紹,解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人生道路的根本轉變,從一個激進民主主義的愛國者上升為一個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的共產主義戰士。解方抓住一切時機,利用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五十一軍和東北軍中宣傳抗日救國思想,把那些有愛國思想的優秀人才吸引到黨的隊伍中來,到1940年,通過中共東北軍工作委員會發展黨員數百人,為抗日培養了一批骨干力量。
1936年12月12日清晨,“西安事變”爆發,解方在接到張學良將軍密電后,做了周密細致的部署,于當晚發動了“蘭州事變”,也就是有名的“參謀造反”。由于行動果斷、迅速、周密,五十一軍很快控制了蘭州的局勢,解除西安后顧之憂,壯大了“西安事變”的聲威,增強了張、楊兩將軍的軍事實力和政治談判地位。
在東北軍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情況下,解方于1941年6月到達延安。為了完成黨的“七大”提出的“爭取東北”的戰略任務,在1945年9月從關內各解放區派出十萬多部隊,兩萬多黨政干部,先期挺進東北,解方被分配到西安任遼北二軍分區司令員,在此期間,解方參加了攻打梅河、輝南的戰斗,親自指揮了“四保臨江”戰役。1948年5月長春戰役開始了,解方根據首長的意圖,嚴密地組織司令部工作,指揮部隊環城構建一、二線陣地和縱橫交通壕,將我數萬大軍部署在迫近敵人城下的地下工事中,既能守又能攻,把敵人緊緊地圍困在城中,根據敵情分析,擬制六個打敵突圍的方案。這些工作,都是解放長春戰役勝利的重要保障。解方還在首長意圖下,同國民黨第六十軍和新七軍談判代表進行了數次談判,促使對方達成放下武器的協議,并組織部隊進行接防和做好受降工作,解方還參與了平津戰役、渡江、衡寶兩個戰役和廣西戰役。
2.第二展區
時間從1949年12月至1950年5月1日,記錄了解方將軍從籌備到組織解放海南島戰役的全過程,主題詞為“堅持真理、無私無畏”。
內容: 解放海南島戰役是解方將軍軍事生涯中為數不多的親自帶兵打仗的一場戰役,在這場戰役中,解方將軍把毛澤東軍事思想同實際作戰情況緊密結合在一起,堅定立場,立足現實,與軍團領導密切配合,創造了木帆船打敗炮艦的奇跡。 1949年12月18日,四十軍集結在北海地區待命,解方預見到應在敵人立足未穩之際趁勢攻取,解放海南島,于是解方就安排軍偵察科同志注意收集材料,買了一些介紹海南島風土人情的“游記”一類的小冊子,又陸續收集到清朝海軍提督的《航海手冊》和當地的《潮汐表》等有關海情的資料。四十軍接到參加解放海南島的作戰任務后,這些材料都派上了用場,同志們都十分佩服他的精明預見。
(1)有什么樣的船,打什么樣的仗
1949年12月30日,四十軍在雷州半島的??悼h城召開了黨委會,12月31日,下發了《渡海作戰準備工作指示》,這個指示是根據軍黨委會議精神,由解方親自擬定和實施的,指出了在當前主要準備工作時提到要收集船只、船工和領航人員,軍組成船只、工人收管委員會,配合當地政府有組織、有計劃、有政策地收集船只和領航人員等。解方將軍提出的工作部署上可以看出,從一開始就立足于以民用的帆船為主,而且就地取材,就地搜集,不“等、靠、要”。怎樣渡海作戰在當時卻存在多種說法,毛澤東主席在1950年1月10日的電報中指示“請令鄧(華)、賴(傳珠)、洪(學智)不依靠北風而依靠改裝機器的船這方面去準備, 后來的戰爭事實是按照韓先楚和解方的想法“立足木帆船,立足現有裝備”,但改裝機器船和到澳門購登陸艇卻成了林彪在海南島戰役的又一“罪名”。
(2)克服無知、提高自己
渡海登陸作戰是一個嶄新的課題,部隊一無裝備,二無經驗,客觀情況復雜,主觀缺少知識,主客觀之間存在著巨大差距,這是一個嚴酷的現實,解方認為要打好第一個渡海登陸硬仗,就必須迅速地、積極的戰勝自己的無知。為了打消顧慮,解方對所有將士提出了第一點要求就是渡海必須熟悉海。為了克服全軍將士這種畏懼心理,他帶頭跳進大海游泳,并組織一批會游泳的干部士兵一同游,借以消除部隊指戰員的恐懼心理。他還把偵察科的同志派到海邊去,了解敵情、海情,重點了解海情,他還經常帶著機關人員到部隊去了解情況,傾聽下邊的意見,到海上去體驗航海的要領,研究上下船、搖櫓、劃槳、如何少暈船以及海上射擊、指揮聯絡等要領,經常到修造廠了解船只情況,對收集到的船只進行分類,這都為改造炮艇和機帆船,航海船只的調配、編隊,保持船隊戰斗隊形提供了重要依據。
(3)推進準備,奪取船只,積累經驗
1950年2月1日,十五兵團廣州會議結束后,解方將軍組織了兩次偷渡、并親自指揮了攻克潿洲島的戰役,奪回了300多艘木帆船。解方認為這是由摸索到典型的突破,于是在3月9日致電四十軍黨委,系統地提出了渡海登錄作戰的七點具體建議,四十軍黨委于3月12日正式向十五兵團和四野司令員提出建議:“縮短準備過程,爭取于谷雨前后,以兩軍主力發動攻瓊戰役”。但是兵團領導仍然決定動用一一八師余下的五個營于清明節前后實施第三次偷渡,并且一再督促四十軍抓緊行動,立即實施。事態發展到最后關鍵時刻,何去何從,急待決策,解方以無私無畏,堅持真理的精神,堅持以主力實施登陸發起總攻的主張,由于他處在戰略工作第一線,掌握著第一手材料,每項建議和意見都是有憑有據、有據可查的,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經過反復的討論、論證,終于同兵團達成了共識。因此,1950年4月10日,兵團經四野司令部和中央軍委的批示,最后決定以主力在海南島登陸,發起戰役總攻。5月1日海南島全境解放。毛澤東說:“海南島一仗,打得不錯嘛!有些事情,真好像預測算計好一樣,要是晚打2個月,很有可能變成第二個臺灣島”。
3.第三展區
時間從1950年8月至1953年4月,記錄了解方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英雄事跡,主題詞為“才思敏捷、軍中奇才”。
內容: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7月5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入侵朝鮮,戰火即將燒到鴨綠江邊,我軍開始準備保家衛國戰役,1950年8月,解方到達安東第十三兵團司令部,任十三兵團參謀長。10月8日應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研究中國人民志愿軍渡江開赴朝鮮戰場的問題時,解方要求工兵團反復演練夜間架設和撤卸浮橋技術,達到迅速、準確、快捷,解方還反復研究計算各軍的開進計劃,由于計劃周密、準確,所以二十五萬志愿軍在兩個夜晚跨過鴨綠江后,具有現代化偵察工具和器材的美軍竟然沒有發現,這不能不說是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跡。
抗美援朝戰爭共分兩個階段,歷時三年。從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為抗美援朝戰爭第一階段。這個階段連續進行了五次戰略性戰役。在五次戰役中,解方都殫精竭慮地協助彭總指揮作戰,每次向彭總報告都詳盡清楚,每次討論作戰方案時都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積極建議趨利避害,揚長避短,為彭總正確的實施作戰計劃提供了真實可靠的重要依據。
1951年7月10日,朝鮮停戰談判開始,解方又被彭總委派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談判代表參加停戰談判。在長達兩年多的談判過程中,他始終堅持彭總說的一句話,“敵人在戰場上得不到的,也休想讓他在談判桌上得到”。毛主席對談判的指示是:“原則要堅持、策略要靈活”,“和固有利、拖也不怕”,“只要涉及到朝鮮人民的主權問題,我們決不讓步!”這后一句話,深深印在了解方將軍的腦子里。在以后的談判中,他竭盡全力地為實現這一指示,做出了堅持不懈的努力?;仡欉@段唇槍舌劍的歷史,李克農同志曾給解方將軍很高的評價,說他在談判桌上“立場堅定,善于動腦子、講話有水平,非常機敏,是個難得的人才?!迸砜偛恢灰淮蔚貙λ霓k公室主任楊鳳安說:“回國后,我要把解方推薦給周總理,讓他干外交,這樣的軍事外交人才,不多呀!”美國軍事史專家赫姆斯說,解方將軍在談判桌上“足智多謀”,令人“望而生畏”。連談判對手美軍談判首席代表喬埃也在他的回憶錄中說朝中方面談判的“主要對手是解方”,說解方將軍“思維敏捷”、“很難對付”、“有外交才華,無八股氣”。
4.第四展區
時間從1953年4月至1984年4月,記錄了解方在從抗美援朝戰場回國至患食道癌逝世這段歷史,重點介紹解方在高院工作期間的主要事跡,主題詞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內容:1953年4月,中央軍委任命解方同志為總參軍訓部副部長,主管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在新時期革命化、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軍事訓練工作。1955年,解方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中央軍委建立高等軍事學院后,解方同志于1964年3月17日始任副院長。在兩院期間,解方同志直接參加了大量的教學領導工作,深入教學第一線并親自授軍事課,先后受到劉伯承元帥、葉劍英元帥的器重,為全軍培養高級軍事領導和指揮人才付出了很大心血,成績斐然,得到教學人員的普遍稱贊。解方同志在學習外國軍事院校教學經驗方面能注意同我軍實際情況相結合,不死搬硬套蘇軍的經驗,強調學習毛主席的軍事思想、軍事著作,要批判的學習蘇聯的經驗。他還結合當時的現代條件,編寫了幾本重點教材,如戰役法原則、運動戰、陣地進攻、陣地防御和抗登陸等,每個具體課目都有想定。學院的學術研究工作,主要是結合教學、教材編寫進行的,對一些重大學術問題,曾經組織過專題研究,解方同志總是親自組織并積極參加,他不但帶頭學習,親自參加討論,還經常作學術報告,年終作學術研究工作總結,因此,當時學院的學術研究空氣比較濃,對提高教學質量有直接影響,是學院發展的黃金時代。
1984年1月,解方同志在病危之中,仍關心重新編寫《抗美援朝戰爭史》和《抗美援朝戰爭后勤經驗總結》工作,還念念不忘要自己寫《中共東北軍地下黨史》,1984年4月9日6時55分,解方同志與世長辭了,終年七十六歲。
(二)二樓展區主要用于播放自制記錄片《解方將軍》,時長13分鐘左右。
解方很小就在外求學,參加革命,把一生都獻給了黨的事業,很少回到家鄉,父母先后去世,他也是在解放東北返鄉革命時才知道的。光復東北時,任東北挺進支隊參謀長,到東北地區工作,1945年12月29日到東豐縣視察時,正趕上大刀匪攻打東豐縣縣城,解方積極部署指揮,沒用多長時間就把大刀匪擊潰。1946年1月,任東北民主聯軍副參謀長兼參謀長,2月,在任遼北軍區副司令員兼七縱隊副司令員駐守東豐時,約見小學時老師沈夢譚及同學陳振國等人,以自身為例動員師友投身革命。土改時,解方動員庶母獻地及財產,并積極支持夫人章帆的建議:“解家在土改時,不能享受任何優待?!彼煤?,庶母生活困窘,解方將自己部分工資寄往縣政府,以政府補助名義分期預付。文革平反后,解方拿出補發工資5000元,在家鄉建了一座可容納600人同時觀看演出的大俱樂部,用于對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而且對家鄉的發展和建設給予了高度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