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16家會否對地產業形成壟斷?
轉載 來源:北京房產 發表于:02/07/2017 16:30:46 瀏覽量:552
(來源:南方日報)日前,國資委要求78家不以房地產為主營業務的央企必須在15個工作日內制訂有序退出房地產業的方案。但到目前為止,僅僅一戶央企公布退出時間表。而從去年就表示要進軍房地產業的某央企日前表示,其直屬國務院,不歸國資委管理,故國資委的措施對其進軍房地產業無任何影響。這種局面本是預料之中,3月15日“兩會”結束當天,總理報告言猶在耳,京城就傳央企牛氣沖天勇奪三地王,輿論之嘩然可想而知。這種表現想來高層也不能容忍,所以國資委之后斷然采取措施。但國資委要求是要求,央企會不會照章辦事,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事情的發展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央企已顯尾大不掉。這種勢頭一點也不奇怪。社會形態正是這樣一點點發生改變,房地產業以及其他行業完全可能從最初國有企業進入苗頭漸漲,到慢慢蠶食,再到兼并擴張,最終一統天下。對此也不要大吃一驚,這是我們對平衡狀態被打破之后的一種不適應,壟斷行業其實有著同樣的毛病,只是因為社會已經被迫習慣了壟斷,批評無甚用處,才少了許多批評。然而,國進民退的步伐是那么緊鑼密鼓,一個過去有大量民營企業涉足的產業極有可能成為央企攻城略地的下一個目標。
今年以來,各地10大地王有8個被央企拿下,北京成交的22塊非工業用地有12塊為有央企背景房地產商拍到。各大央企在地產市場上左奔右突,所到之處,媒體驚呼狼來,地方政府卻開門迎大王,對手中持有大量銀行貸款的央企莫不是頂禮膜拜。地方政府目前負債達到7.2萬億,攜帶大量資金并可能帶來投資的央企豈不正是緩其燃眉之急的及時雨么?所以,央企之尾大不僅在于其自身的雄厚實力和與銀行的關系,更在于它已經成為地方政府的仰仗對象,情況如此復雜,可以想象國資委的政令推行之難。
需要再次重申,對于央企進入房地產市場并非所有制歧視,如果說國家對央企的定位在于“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那么除非政府認定房地產行業已經關系到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否則央企絕無進入資本市場與民爭利的理由。但我們看到,房地產市場已經成為諸多地方政府的經濟命脈,在很多政府文件的表述中已經認為房市的穩定關系到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從這個角度來看,國資委的這個文件有某種弦外之音,國資委要求78家不務正業的央企退出房地產業,但并沒有限制其他16家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國資委有可能像整合央企旗下酒店業一樣將這78家不務正業的央企的房地產業務剝離給這16個名正言順的地產央企。果真如此,將是對這16家央企的極大利好。從這個角度來說,國資委的措施很可能無法減少央企對房市的進入,反而會加強中央對涉足房產央企的控制。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國資委呼吁社會要正確看待產業間的重組。
國資委相關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當前需要“理清思路、解疑釋惑”。畢竟這無論對國企改革還是國有企業發展本身,都甚為重要。
“現在大家都在熱炒‘國進民退’,作為民營企業的沙鋼去年進入世界500強,得知這個消息后我非常激動。沙鋼不是聯想這樣沒有歷史包袱的現代公司,而是一個傳統企業,就是靠一勺鋼一勺鋼煉到世界500強去了。沙鋼能進入世界500強,太神奇了。媒體為什么不好好炒炒這個事,偏要盯著這些年發展勢頭不錯的國有企業不放?”電話那頭的國資委研究中心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部部長王志鋼,著實無法理解時下在經濟學界掀起的這場關于“國進民退”的大討論,他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毫不諱言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在王志鋼看來,中化集團控股的方興地產(中國)有限公司(下稱“方興地產”)的“地王”頭銜,是引領“國進民退”討論的源頭之一。
2009年6月30日,方興地產在諸多地產大鱷中突然殺出,最終以40.6億元的天價拿下北京廣渠路15號地,樓面地價達15321元/平方米,刷新北京“地王”紀錄,被輿論認為是當時的雙料“地王”。
由于方興地產在拿地前后獲得了約245億元的銀行授信,也被形容為“拿的是國家的錢”。隨后“方興地產”連同中化集團毫無懸念地被冠之于“國進民退”的典型。
方興地產是中國中化集團公司的房地產開發旗艦公司,公司于2007年8月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
“把方興地產作為‘國進民退’的代表有點冤?!蓖踔句摳嬖V《中國經濟周刊》,他曾專門對“方興地王”事件進行了調查和了解,問題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國有上市公司是否還是過去意義上完全的國有控制企業。
相關人士向記者分析,國有企業的本性包括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一是全民性,也就是說,國有企業的“股份”每個公民都有份;二是公共性,也就意味著它的收益要回歸全民。
但是國企的本性隨著國企的上市悄然發生著改變:只有持國企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資人才能真正享有紅利和收益。
據記者了解,作為上市公司的方興地產,在股東結構中,中化集團作為方興地產第一大股東,持有其7.68億股股份。
“方興地產之所以算公有制企業,只不過在股東結構中,中化集團是第一大股東,而傳統國有企業的這種叫法是否適合方興地產這類企業,需要進一步探討。假設方興地產賺了錢,那些錢并不是要回到央企,大部分要分給股民,而好多股民都是香港人?!蓖踔句撓颉吨袊洕芸贩治?。
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方興地產作為香港上市公司,可以因為看好內地的房地產市場,去參與競爭地塊?!斑@也是反映了上市公司股東的要求,如果方興地產不去按照股東的要求做,只是中化集團的的想法,股票在市場上也不會表現這么好。所以,在界定上將方興地產完全劃歸為國有企業,站不住腳?!?/p>
另一個遭受輿論質疑的問題是,方興地產在奪得廣渠路15號地前后,該公司獲得了來自中國銀行(601988,股吧)的200億元及來自中國工商銀行(601398,股吧)45億元的銀行授信。
“腰包鼓了自然要置業”,但也由此被輿論認為是拿著國家的錢去買地,并且將方興地產看做是造成2009房地產市場地價屢創新高的罪魁禍首之一。有數據顯示,信貸劇增的2009年上半年,60%的“地王”被有國資背景的地產商獲得。
對于方興地產獲得的巨資銀行授信,王志鋼的解釋更為直截了當:“方興從銀行貸款的錢怎么能說是國家的錢?況且國內好多銀行都已經股份制改革了,銀行自身也是上市公司,其經營目的都是創造更多的利潤。而且銀行永遠是‘嫌貧愛富’的,不管是國有的還是非國有的,只要企業好,肯定會給企業貸款,輿論簡單地把這部分資金歸結為國家的錢,這樣說不太公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