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華社刊發的稿件中說,《我國超5億人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數據截至今年11月底,說全國95%以上的城市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人群覆蓋率超過35%,重點人群覆蓋率超過65%。然后,“五億”這個數字受盡了嘲笑。
一般來說,遇到這么好笑的事情,人們都不會再去深究數據的來源與真實性,嘲笑已經足夠。對比國家衛計委今年10月28日的消息,當時披露的數據是“4.3億人有家庭醫生”,盡管那個中國家庭醫生論壇很可疑,但新華社報道等于是加持,說明這個數據得到官方認可。
但恰恰因為“官方認可”,輿論更是不信。一個原因是,通過親身體驗,或者親友間互相驗證,根本沒有家庭醫生這回事,那“五億人”到底是誰,也就成為嘲笑的依據。二個原因是,僅僅一個月時間,就增加了7千萬人配有家庭醫生,這個速度太快,很有“紙上作業”的風范。
不過也有杭州的朋友說,他們社區是有簽家庭醫生的。這種個位數的證實,與五億人的規模比起來只能說明以下問題:家庭醫生的簽約是有的,只是其真實的規模只有衛計委掌握,但“家庭醫生”的覆蓋率顯然沒有官方數據那么大,這事就只能停留在各說各笑的層面。
普惠性質的基本醫療服務網絡,除了農村新農合與城鎮醫保體系這兩大“硬菜”,“家庭醫生”這些都屬于附屬的部件,對一般人而言,是錦上添花型,有也好,沒有也行。但對政策制訂部門來說,數據的作用更大,因為它直接與相關預算掛鉤,牽涉到部門利益等許多實際問題。
而且從網上搜羅的信息看,“家庭醫生”的覆蓋率在實際運作中多數是項目化操作,是醫療主管機構可以購買的社會服務,這里面也就有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在我國,由于基礎醫療發展還未成熟,官方所謂的家庭醫生定義并非外國的私人醫生。我國的家庭醫生實現更注重簽約的數字覆蓋率,根據官方宣傳便可推斷。
例如,黔南州人民政府今年4月宣傳村衛生員黃元禮向群眾宣傳家庭醫生服務政策,動員群眾通過簽約獲取服務。期間她走遍了全村366戶,完成了358戶簽約任務,如此便獲得了了97.56%的簽約率。該縣城197名鄉村醫生完成了覆蓋179個行政村29.78萬人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由此數據看,在鄉村醫生1:1511的服務背景下,再考慮到全國現有的執業全科醫生只有二十多萬,“家庭醫生”的含金量如何,是可以推算出來的,肯定不高。
在上述基礎上,輿論幾乎是一邊倒地認定“五億人有家庭醫生”是造假工程,也不是全無依據的亂說。我們知道,統計數據的公信力問題向來突出,“五億人有家庭醫生”除了無法克服公信力的固有頑疾,對它的群起嘲笑也折射出國民對醫療服務兜底狀況的擔憂。
社保與醫保作為社會兜底的兩大體系,時有不好的消息傳出來。前者諸如全國省市中社保結余懸殊很大,大比例的省份竟然出現結余洞穿需求的情況。而醫保的相關憂慮更加深切,看不起病選擇從醫院脫逃的事也屢有發生,人們對政策性兜底的全民福利一直不放心。
所以,盡管輿論都在笑話“五億人有家庭醫生”這個夸張的數字,可人們心里面還是希望真的有社區“家庭醫生”顧及到,但因為數據太假,反而讓人去擔心有關部門推行這些措施的誠意。最后的結果就是,有關部門只顧說自己的,國民只顧譏笑,兩下沒有交流和交集。
總之,數目字的治國理政需要真實可靠的數據支持,而在統計這塊的信譽始終面臨國民信心的考驗?!拔鍍|人有家庭醫生”,閃爍著網絡段子一樣的光輝,像極了短小精悍的笑話,一方面是醫生不夠用了,一方面是數據的公信力早就需要充值??扇藗儗炠|醫療服務的夢想,硬硬的還在。
(來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