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國“兩會”前夕,在國家重要會議、國際重大場合涌現了一批反映中國治國理政頂層理念、經濟外交戰略部署、社會民生關切所向、國際熱點議題應對的“熱詞”,受到境內外輿論的關注,成為全國“兩會”最可能出現的高頻詞。
治國理政重要原則
關鍵詞:穩中求進、宏觀政策穩定、市場預期穩定、社會大局穩定、財政政策積極、貨幣政策穩健中性
2016年,中國能夠實現年初預設的全年經濟增長目標,國際輿論經歷了從“喜憂參半”到肯定中國經濟“企穩向好”的變化。經濟的穩步回升促成了“十三五”的良好開局,為維護政治社會穩定、促進其他各領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也成為中國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增強國際影響力的“加分項”。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將“穩”作為貫徹2017年全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并上升到新的高度,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今年全年各項工作,勢必要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在保持宏觀政策穩定、市場預期穩定、社會大局穩定的前提下達成“進”的目標,推進關鍵領域工作取得新突破。
多領域“改革”:
統籌推進、重點突破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企混改、土地制度改革、監察體制改革、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金融體制改革、稅費改革、國防和軍隊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經過過去三年的努力,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體框架基本確定,一批具有標志性、關鍵性的重大改革方案出臺實施,一批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舉措取得重大突破,一批重要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成果正在形成。
2017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的關鍵一年,改革內容不局限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三去一降一補”的深入推進,還包括金融體制改革、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監察體制改革、促進軍民融合的軍隊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簡政放權等多領域改革方案的齊頭并舉。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代表提案等重要文件、重要提議內容無疑將涉及對國企、財稅、金融、土地、城鎮化、社會保障、生態文明、對外開放等基礎性重大改革的推進,以及對已出臺改革方案的落地見效上。
(轉自互聯網)
下一篇:釣魚入門:常見的8個種類的魚鉤
上一篇:半年時間 總理三次部署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