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進入決勝階段。此時此刻,我們發現市民的菜籃子是滿的,農民的錢袋子是鼓的……“全面小康”以一種更加活色生香的姿態,成為“獲得感”“幸福感”的生動注腳。為充分展示我市近年來城鄉發展成果,本報從今日起開辟“微視角新遼源”專欄,通過講述小故事、小事件,以更加直觀的形式,反映遼源發展的新變化——
11月12日,城區集中供熱開栓已20余天。以往,每到這一時節,整個西安區轄區,特別是東山頂、老二百貨附近,早已變成了煙氣籠罩、云霧繚繞的“仙境”。用老百姓的話說:“飛過的麻雀都被染成了黑色。”可今年這個采暖期,西安區從“仙境”回落到了“凡間”,空氣透亮了許多。
一大早,西安供熱所所長杜金海坐在自己的辦公室里,與以往相比,今年的他看上去輕松自在。
“我們這個所下轄的區域包括東山花園至東山賓館、聯通西安營業所至老二百貨、二實驗小學周邊等地段。前些年,這些區域一直采用小鍋爐燃煤供熱,隨著北部新區熱源廠的投入使用,今年熱力集團將東山一鍋爐房、東山二鍋爐房、砂場鍋爐房等3座鍋爐房改建為換熱站,并入北部熱源集中供熱管網。”杜金海說。“這一并網,不但環境改善了,供熱效果也好多了。”
魏中秋,老二百貨附近住戶。用他的話說,并網改造是他們盼了多少年的事兒。“小鍋爐供熱,環境黑漆燎光、烏煙瘴氣不說,這供熱效果也真是太差了。天兒越冷,暖氣越涼。有時候睡覺前摸著挺熱的,可睡到后半夜再一摸,一點熱氣都沒有了。打電話投訴,來人看、修,可怎么弄也沒多大起色,人家說了,小鍋爐供熱影響供熱效果的因素眾多,他們也沒辦法。”
老魏的一席話,杜金海感觸頗深。他告訴記者,前些年,每到供熱期,他們所都忙得焦頭爛額,桌上的電話響個不停,維修人員忙得馬不停蹄,可往往是忙得暈頭轉向還不落個好,老百姓天天抱怨。沒辦法,小鍋爐供熱方法陳舊,技術落后,且浪費能源,污染環境,溫度不穩定,效果差,實施并網改造也是他們期待已久的。如今,并入集中供熱,他們今年接到的投訴電話照比往年少了三分之一。
說到并網改造后的效果,老魏告訴我們,溫度照比往年高自不必說,主要是這熱氣兒穩定多了,半夜起來解個手也不至于又套棉襖又披大衣的。“這咱就知足了,相信隨著運行條件的完善,屋里的溫度也會越來越高的。”
說到城市供熱總能想起那句掛在嘴邊的話:“北方地區供熱是最大的民生”。的確,北方的冬天漫長而寒冷,暖房子、熱屋子是老百姓心中最大的期盼,自然,也是黨委、政府面臨的最大民生。做好這一民生工程,應該說,我市黨委、政府的舉措值得點贊,供熱企業對責任與使命的承擔更是令人感動。
為了老百姓的暖屋子,我市從2013年采暖期開始,將市區供暖時間調整為10月25日起至次年4月10日止,前提后延,采暖期增加了17天,市民再不會遭受供熱前、停氣后的透骨陰涼。
作為供熱企業,政府一聲令下便挑起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改造老舊管網、新建換熱站、安裝自控系統、升級監控平臺、建設便民服務站。僅2015年,市熱力集團便完成老舊管網改造64項、40.4公里,完成仙人河改造工程7.07公里,新建換熱站6座。同時對32座換熱站安裝了自控系統,對8座換熱站進行了自控化改造。還投資40萬元升級了963518監控平臺,投資17萬元在我市重點小區首批新建以維修班為服務端的便民服務站10座。
說起來,供熱企業在行業劃分上也是一家企業,有自己的利潤空間,有自己的贏虧點,可面對肩上那份“社會責任”,他們選擇的是不計代價,不計得失,全力承擔。正是因為有了這份承擔,才有了老百姓的暖房子、熱屋子,也正是因為這些暖房子、熱屋子,成為“幸福感”的生動注腳,讓老百姓的心里更加踏實。
(轉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