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遼源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年!在全國及全省經濟增速換擋、步入“新常態”運行軌道的大環境下,遼源積極應對,準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總要求和“穩中求進”總基調,突出轉型發展主線,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協調推進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保穩定、轉作風等重點工作,為加快遼源轉型發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用“新常態”的視角回顧2014年遼源經濟發展“成績單”,我們會發現,這張年度答卷充滿著精彩與希望。
看經濟——
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提質
2014年,盡管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我市堅持以結構調整引領投資拉動,著力推動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穩步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使經濟仍然保持平穩發展。
積極推進投資拉動。全年220個投資億元以上項目全部開工,預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工業投資仍占主導地位;100個重點投達產項目新增產值105億元。
加快提升工業競爭力。裝備制造和農產品深加工兩大主導產業預計實現產值同比增長10%,占全部工業比重達45%;預計高精鋁加工、紡織襪業、醫藥3個特色優勢產業實現產值分別增長15.9%、17.2%、6.1%;新材料、新能源、軟件等戰略新興產業預計同比增長10%,占工業比重達31.2%。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314戶,產值超億元企業205戶,產值超10億元企業16戶。積極推動開發區轉型升級,完成擴容后面積達66平方公里,晉升國家級開發區的要件基本具備。積極推動企業科技創新,大力實施“雙百計劃”和“導向計劃”,努力推動產學研合作,預計技術改造投資完成205億元,同比增長19.8%,高于工業投資增速;省級科技型企業達到124戶;新產品產值率達到22%,預計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7%。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全面實施特色產業培育工程;大力發展種養殖示范園區;組織實施農業產業化項目23個,新增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1家;創新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業規模經營,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24131公頃,是上年的1.6倍;家庭農場發展到21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635個;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全市省級重點村項目建設全面完成。
加快服務業發展躍升。謀劃實施億元以上服務業項目87個,完成投資137.45億元,增長6.3%,預計服務業增加值完成250億元,可比增長8.9%;編制完成遼源商業發展規劃,商貿物流、信息咨詢、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遼源電子商務園區、阿里巴巴遼源產業帶開通運行;加強旅游業重點項目建設,預計實現旅游業總收入25億元。
推動民營經濟提質增速。私營企業戶數、個體工商戶分別增長11.4%和13.2%,新增“四上”民營企業34戶;組織政銀企對接會,為企業直接投放貸款61.2億元;7家擔保公司擔保能力達60億元;組織各類投資公司與企業對接50余次。預計全市民營經濟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500億元,增長8.8%;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58%,民營經濟上繳稅金占全部稅收比重達70%,民營經濟從業人員占比達75%。
力促縣域經濟發展突破??h域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推進,新上投資超億元以上項目44個,預計縣域工業生產總值實現331億元,同比增長10.2%。
看改革——
深化改革立足長遠,釋放紅利
2014年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努力拼搏、振興發展中的遼源由此進入新的“改革時間”,推進改革的決心和力度不斷加大,改革開放釋放的紅利為遼源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強勁支撐。
建立完善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機制。制定了《遼源市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重點任務落實的實施方案》和《中共遼源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點》,全市確定的148項改革任務中,2014年已啟動133項,其中41項基本完成。
集中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消協調議事機構11個;工商、質監管理體制下放和食品藥品市場監管機構改革全部到位,行政服務中心和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投入運行,廠辦大集體改革穩步推進;“先照后證”的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效果明顯;暫免征收部分小微企業稅收政策得到落實;行政審批項目精簡36.7%,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削減26.4%。
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年開展國內外各類招商活動90次;簽約落地億元以上項目50個。其中,超10億元項20個;23個億元以上項目開工建設。
努力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成功舉辦了2014中國遼源國際襪交會,組織域內企業參加6個大型國內外展會,提升了遼源企業和產品的域外影響力。利源精制、麥達斯鋁業、東北襪業等企業預計實現出口4100萬美元,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預計完成2.4億美元,增長9%。
看城鎮化——
城鄉 發展統籌推進,成績斐然
新型城鎮化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根本任務,是擴大內需的長期動力所在,是推動我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火車頭”。2014年,我市緊緊圍繞特色產業集聚、城市功能提升、人民生活環境改善目標,協調推進中心城區、縣城、試點鎮、重點鎮建設,帶動實現城鄉雙向一體化,構筑具有遼源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格局。
城鄉基礎建設方面。“八路一橋一廣場”工程和22條背街小巷改造全部竣工,10條綠化景觀帶基本完成;北部新區集中供熱一、二期工程竣工,城區集中供熱能力達1600萬平方米;“氣化遼源”項目繼續推進,管道燃氣基本覆蓋主城區;完成二次配水管網改造68公里,城區24小時供水達90%;伊開高速一期通車,二期進入勘測設計階段,遼長鐵路開工建設;東遼河干流城防工程、渭津河治理工程、大梨樹河城防工程扎實推進,楊木水庫輸水管線復線工程基本完工。
城市管理方面。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城市拆違等專項整治活動效果明顯;綠化亮化工作繼續加強,綠化覆蓋率達40%,路燈亮燈率達98%。
重點鎮建設方面。省級示范城鎮金州鄉生態農業、旅游度假等支柱產業加快發展,金州生態產業園被確定為省級產業園區。那丹伯、渭津、拉拉河、安恕等重點鎮建設加快推進。橫道河鎮和渭津鎮、建安鎮被列為城鄉建設全國重點鎮。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3.5%。
智慧城市建設方面。東北卓越云計算中心完成二期擴容,引入包括世界500強、央企在內的30個軟件企業,目前已建成應用項目25個,完成投資24億元。遼源被確定為國家“信息惠民試點城市”,榮獲國家智慧城市建設成就獎。
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積極推進節能減排,加強大氣和水污染防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節約經濟,遼源被確定為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市;加強水土保持和水源地保護,開展退耕還林和植樹造林,城鄉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看民生——
民生改善以人為大,百姓點贊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惠及人民。2014年,我市緊緊圍繞改善和保障民生需求,先后投資50.6億元,完成49件惠民實事。
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穩步推進。大學生創業園、農民工返鄉創業基地、高質量就業示范區等創業就業平臺的作用開始顯現,扶持成功創業5669人,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17.3萬人,新增城鎮就業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4%以內。加強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新建改擴建公辦、民辦養老機構9家,新增床位1807張,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覆蓋率達到97%,農村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50%。
城鄉居民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完成住房保障工程投資10.03億元,建設保障房32755套;完成“暖房子”節能改造95.12萬平方米。實施農村環境衛生專項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197個村的生活垃圾、23個村的生活污水實現了集中處理。
扶貧幫困工作深入開展。實施特困群體救助工程,全年發放送溫暖資金710萬元;發放各類助學金、資助金780.14萬元,救助、資助各類困難、殘疾人子女6748人。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加快發展教育事業,實施集團辦學,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嚴格執行招生政策,落地本科教育;扎實推進公立綜合醫院、中醫藥、基層衛生機構綜合改革,藥品采購價格下降了21%;加快發展體育事業,并圓滿完成了省十七運承辦工作。
走過春華,迎來秋實。點閱一年來遼源經濟的筆筆清單,新常態下不斷涌現新亮點,夯實了全市人民對遼源經濟航船平穩前行的信心。這信心,來自轉型發展的創新思路;這信心,來自經濟指標的利好走勢;這信心,來自百姓幸福指數的不斷攀升……
(轉自互聯網)
下一篇:初訪“大架山”
上一篇:吉林省眾康床業有限公司